党双忍
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出:还秦岭以宁静、和谐、美丽。让秦岭美景永驻、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。
近日,陕西林业人都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。
如何才算是“还秦岭以宁静”?如何是“还秦岭以和谐”?如何是“还秦岭以美丽”(以下简称秦岭“三还”)?为了集思广益,听到大家的心声,我就把这一问题摆到微信朋友圈中。但是,非常遗憾,我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,却迎来反向抛出的问题:如何让人们分享秦岭的宁静之美、和谐之美?
这促使我更加深入的思考,静静地想想,对于秦岭,人们有着很不同的期许,就像是生产与分配一样,有人更关心生产,专注于如何把蛋糕做大,而有人更多关心的是分配,致力于如何把蛋糕分公平。讨论如何推动秦岭“三还”,其实本质上就是增加秦岭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,就是把秦岭生态“蛋糕”做大,这就是我们所关心关注、专心专注的生态生产问题。
再仔细地想一想,生产和分配始终是对立统一体。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态产品生产不足,需要着力做好生态“加法”。也正因为如此,总书记在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”中明确要求秦岭“三还”。也就是说,喧嚣有余,宁静不足;生态无序,和谐不足;景观相残,美丽不足。这“三不足”,依然是现阶段秦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。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,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上,必须通过“三还”解决“三不足”的问题。
历史地看,秦岭“三不足”问题并非始自当下,秦岭“三还”也不是从零开始。在事实上,为了解决“三不足”的问题,秦岭“三还”已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奋斗拼搏。
1965年,在秦岭主峰太白山,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——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这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由此,秦岭海拔最高、生态功能最完整的生态空间率先进入了保护地体系,秦岭生态保护事业也由此进入了新阶段——片区保护阶段。目前,秦岭范围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个,占总面积1/4以上。
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,中上游区域森林生态保护成为焦点。从1999年起,陕西率先禁止秦岭范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,曾经机器轰鸣的秦岭林区顿时宁静下来。之后,全国陆续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,秦岭生态保护进入新模式——全面修复模式。
2007年,陕西领全球山脉生态保护风气之先,第一个为一座山脉立法,颁布实施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。按照开发强度,划定了禁止开发区、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。由此,开启了世界山脉保护的“秦岭模式”,陕西秦岭生态保护进入了整体保护的新阶段。
2018年,全面整治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,省委省政府出台《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》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》。2019年,省人大修订实施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,按照保护强度,明确划分核心保护区、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。整个秦岭就是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,秦岭生态保护由此进入了高质量保护的新阶段。
2020年,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遥感数据监测评估显示:近五年来,陕西秦岭植被覆盖持续上升,大气光学厚度持续下降,空气质量明显改善,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增强,土壤湿度和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面积占比分别较2007-2014年平均值提高50个百分点和9.2个百分点。特别是人类活动与秦岭气候生态响应的敏感区、关键区——秦岭北麓浅山地带,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优,优良面积占比达到96%以上,秦岭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。
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,黄河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秦岭与黄河、长江,共同构建出“一山两河”宏阔壮美的中华图景。保护祖脉祖山、保护母亲河,皆是“国之大者”。陕西是唯一全境在黄河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。陕美在芯——陕西美,源于芯。陕西是地理中国芯、生态中国芯、人文中国芯,要立足于“芯”,在“芯”上做“ ”法。
“还秦岭以宁静、和谐、美丽”是我们的总体奋斗目标,也是总的工作要求。围绕实现秦岭“三还”奋斗目标,我们将着力创建秦岭国家级生态空间治理示范区,奋力谱写祖脉秦岭生态保护新篇章。
首先,要在国家公园建设上作示范。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,具有“国家代表性”,是“中国符号”。秦岭国家公园就是“和合南北、泽被天下”的“生态特区”。建设秦岭国家公园是保护秦岭祖脉的标准配置和必由之路。在切实搞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同时,加快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,全力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,着力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秦岭生态保护体制,形成独具特色的秦岭保护地群,实现秦岭生态系统原真性、完整性、系统性保护。
其次,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立标杆。秦岭被誉为“世界生物基因库”“野生动物天堂”,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。陕西秦岭范围有种子植物接近4000种,陆生脊椎动物800余种,秦岭广袤的森林植被,千百年来一直是野生动物的庇护所。全面加强以“秦岭四宝”——大熊猫、朱鹮、金丝猴、羚牛,“秦岭双娇”——红豆杉、珙桐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,建设珍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园区,建立秦岭种质资源库和良种培育示范基地,打造秦岭暖温带植物基因库,加快推进秦岭大熊猫科学公园、秦岭大熊猫研究繁育基地、秦岭大熊猫救护放归基地“一公园、两基地”建设,让秦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。
第三,要在生态保护修复上树样板。秦岭的绿色抢眼,而“美色”不足。持续推进退耕还林、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空间治理工程,力争秦岭范围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,秦岭地方公益林全部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偿范围,持续开展秦岭北麓直观坡面、困难立地生态修复,打造典型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试验样板,创新秦岭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新机制、新模式,科学经营森林,提升森林质量和自然景观水平,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推动秦岭由“绿起来”向“美起来”转型发展,努力使秦岭成为“秦岭四宝”更加舒适的家园,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中央森林宝岛。
第四,要在探索“数字保护”上走在前。秦岭生态资源保护监测管理的传统手段已经和“顶格保护”“生态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”的要求不相适应,要加快迈入“数字保护”时代。围绕“一管三防”(林地管理,防火、防虫、防破坏)和空气、土壤、水质、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监控需要,加快推进秦岭生态空间治理信息化建设,编制《陕西“数字秦岭”生态空间监测治理建设方案》,通过云计算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、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建立秦岭生态空间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体系,为天蓝、地绿、土湿、水净、景美生态空间治理的五大关键指标提供技术支撑。
第五,要在建设“生态卫士”体系上当表率。当好秦岭生态卫士,切实保护好中华祖脉是陕西新时代林业人的“第一使命”。在“生态卫士”体系建设上,要做好“软件”“硬件”两篇文章。一方面,创新生态空间理论,丰富生态空间治理实践,开展“生态卫士专项教育培训”,办好“秦岭讲坛”“处站长上讲坛”,构建秦岭生态治理知识创新体系。另一方面,创建“生态卫士学院”,组建大秦岭创新团队,开展“最美生态卫士”评选活动,提升生态卫士履职能力,增强生态绿军战斗力。实施“秦岭生态卫所”标准化建设,提升改造秦岭范围国有林场、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管护站(点),构建标准统一、行为规范的“秦岭生态卫所”体系。
第六,要在构建山脉保护法律制度上做先锋。2007年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(简称《条例》)颁布实施。2017年,第一次修订《条例》。2020年,再次修订《条例》,并创建出“园区 海拔 廊道”的核心保护区,秦岭保护不断向高质量发展。陕西省林业局制定实施了《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》(简称“秦十条”)。下一步,要在《条例》和“秦十条”基础上,推进《陕西省天然林保护条例》《陕西省自然生态空间治理条例》立法进程,启动秦岭国家公园相关条例或办法立法调研,形成秦岭生态空间治理法律制度矩阵式配套组团,丰富山脉生态保护的“秦岭模式”。
第七,要在建设秦岭文化上筑高地。秦岭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“根文化”,全面系统地挖掘、保护秦岭历史文化遗产,深入研究秦岭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,讲好“秦岭故事”,延续历史文脉,保护、传承、弘扬好秦岭文化,是我们的历史责任。坚持举办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和朱鹮文化宣传系列活动,持续开展秦岭森林体验、生态文明教育,丰富秦岭“四宝精神”内涵,推出一批高质量秦岭生态文化产品,打造秦岭生态文化品牌,凝聚秦岭生态保护共识,形成全民保护祖脉秦岭的大格局。
还秦岭以宁静、和谐、美丽,让秦岭美景永驻、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,厚植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生态根脉、文明祖脉,这是我的梦想,也是你的梦想,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想。让我们一起加油,为我们共同的梦想而奋力奔跑吧!
作者注:本文作于2020年6月8日,6月13日清早修订于磨香斋。秦岭“三还”之“还”,与退耕还林的“还”一个意思,即取“回到原来状态”之意。这是新时代秦岭生态保护的谋篇布局,需要为之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拼搏。
(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局长。)
我也说两句 |
e-file帐号:用户名: 密码: [] |
评论:(内容不能超过500字,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。) |
*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! |
博天堂国际的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博天堂国际的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博天堂国际的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
主办单位: 承办单位: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执委会办公室
基于技术构建